大连鼎鑫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华北路721号
电话:400-990-9908
邮箱:962518366@qq.com
网址:dl-dx.com
每次和朋友谈到汽车金融市场,或者把外延扩大一些到汽车新零售市场,有几个观点是大家几乎都认同的:
一是市场蛋糕很大,未来也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二是这一市场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巨头跨界而来,试图通过资本的力量改变市场格局。
不过在此基础之上,还有很多问题其实很难探讨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我和很多从业者交流过,也了解过很多公司,但是困扰我的问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
比如,汽车新零售市场的概念外延非常大,到底哪一个赛道、哪一个领域最有潜力?大家一拥而上进入的赛道就真的市场空间大吗?所谓的机会到底是对于创业者而言有成为独角兽的机会,还是巨头有赢家通吃的机会?具备什么样特质的公司才能把握住这一波风口,而不至于在风口过后就迅速坠落?
我的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汽车消费金融或者汽车新零售行业,有时候是很浮于表面的,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线下交易、线下体验、线下渠道的行业,对于这个行业的思考必须是有市场一线的体验同时又有理论层面的思考。
所以在看到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时,我非常惊喜,这几天已经反复研读了好几遍。它解答了我对于这个行业的很多疑惑,无论是从金融的角度,还是汽车行业的逻辑,它都解释得非常清晰。
2018年的金融创新市场(尤指信贷),基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场景-风控-资金」模式,新的模式几乎被探究完毕。除非有重大的数据上的突破(如金税三期数据源),否则我认为不存在模式创新后一轮轮融资走上资本化的道路。我自己听到VC圈一线的炮火声越来越小,看金融的投资经理已经供大于求。
然而,由于信贷本身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在场景和资金的BD能力,这两个能力未必能规模化赢家通吃,这就使得金融行业不具备投资的机会但具备创业的机会。
从创业而言,2018也未必是一个好的年景,监管太左,既然能将168元的水果卡定性为顶风违纪,就不会在乎为了风险而扼杀掉多如牛毛的创业公司。从具体政策上来看,主要是对资金端的压制。
今天信贷无非两种模式,要么自有放贷主体,要么给其他机构做助贷。
对于自有放贷主体的玩家而言,监管对杠杆率的限制最为致命。过去小贷公司虽然有杠杆率限制,但是通过ABS出表(可以简单理解为债权转让出去),就可规避监管。